近期,关于农村春节“相亲潮”、“天假彩礼”和“光棍村”等报道滚滚而来。而据媒体报道,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他们中绝大部分将终身打“光棍”。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人口学者李树茁不止一次敲响警钟:“最危险的时候还没到来!”过去十年间,他不止一次提出:“由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造成的男性婚姻挤压所引发的人口社会后果,已成为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目前,仍有很多国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看看海外媒体和学人是如何看待及评论中国这一问题:法新社刊载文章称:在中国,偏爱生男孩的传统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目前男女比例大致为116∶100,高于107∶100的标准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女性相对不足。“不少中国年轻男性找对象都成了难题。”张涵说,“于是他们选择充气娃娃。”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则重点报道了中国的一些进步: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逐渐转变,特别是在城市中。曾经被视为财务包袱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她们不但自食其力,也赡养父母。有些夫妇甚至害怕生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养儿子的成本更高。现代中产阶级的惯例是,父母要给儿子买房,才有助于儿子找到老婆组建自己的家庭。
彭博评论发表Adam Minter的文章,认为中国性别失衡问题不是计划生育造成的。根据调查,相比那些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女性,中国7.4%的受过高等教育女性更有可能在第二胎生男孩。其结论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性别比例失衡也最严重。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赋予了家庭将现有文化偏见付诸行动的能力。
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存在于中国。医学期刊《柳叶刀》201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同样存在性别比例失衡现象的印度,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第二胎生育男孩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印度没有计划生育,但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问题。这有力表明,两个国家的人口事务中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换句话说,中国没法通过单纯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纠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路透社评论称,中国目前新生儿的男女失衡情况已成为全世界最严重,最主要是由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致。中国二胎政策依旧不够放松,并且这样的政策对于改变社会实质性的经济影响来说开放得太晚,分析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而人口学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接受采访时认为,“重男轻女”并非性别比失衡的充分条件,“重男轻女、胎儿性别鉴定和生育管制,三者缺一不可”。出生性别比问题是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亚洲比较普遍,韩国等国的治理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借鉴。
上世纪90年代出生性别比一度比中国还高的韩国,花了约20年将男女比例调整至接近正常的状态。韩国在性别平等政策领域的力度很大——废除了家庭的长子继承制,还专门设立了“性别平等促进部”,并把非法鉴别与非法堕胎定为犯罪。印度专门出台了法律,规定为性别选择做胎儿鉴定的医生都是犯罪。而最关键的仍是观念的转变,目前韩国已可以自由地做产前性别鉴定,并未导致出生性别比反弹。
综上所述,改变现状应从制度、文化、经济、政策等四个方面展开综合治理,包括改变单从父姓制、推广招赘婚姻、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其实核心的措施就是:提升国民的文明度。改变由现在开始,由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