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员工看到小米手机营销模式爆红后,开始仿照小米模式创业大象安全套,尽管大象安全套日前也因为此噱头火了一把,但是,大象安全套销售业绩却仍然非常惨淡,相比“发烧”了的小米手机,简直是冷热两重天,大象安全套弱爆了,小米手机火爆了。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有分析称,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大象绝对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基础,并非是以产品驱动,也就导致销售低迷。如果大象能在产品上多下点功夫,能够更加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感,一定会有不错的市场空间。
很偶然发现大象安全套的销量,连续观察两月的销售约2000盒,也就是每月不足1000盒的销量。大象在业内的知名度较高,在大众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什么销量却如此惨淡呢?
身边很多人夸大象的设计漂亮,包装非常的新颖,但从没人夸产品好。因为,这些在我面前夸大象的人,压根就没买过大象的产品,也没有体验过大象的产品。他们对于大象的品牌认知,从而让他们产生了好感,并有了不错的口碑传播。但这种口碑其实很弱,因为传播者是潜在的消费者,仅从品牌好感产生的口碑,并不能驱动产生购买。试想,这些口碑传播的人都没买过,也没有体验过大象的产品,其他消费者怎么会愿意去体验呢?
这跟品类有很大的关系。安全套的购买者和使用者都是男性,男性是不大受非理性的情感驱动,他们更加在意的是那种理性体验感。如果是针对女性的消费品,这种情况就不大可能出现,因为女性是相对非理性,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共鸣。
男性却截然不同,注重的是理性体验,没有实际体验的口碑,在他们看来就是不靠谱。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没图说个JB。文字并不能刺激男性的荷尔蒙,有图有真相才是王道。女性则就不一样了,往往一段凄凄惨惨戚戚的文字,就能把她们感动的痛哭流涕,也就不知不觉的掏出钱包来了。
相比电子产品等男性追捧品类,安全套又是一个很特殊的商品,那毕竟跟命根子有关系,男性相对来说又很保守,不会轻易去尝试新鲜的品牌。据我对身边的男性调查,绝大多数的人用固定的安全套品牌,基本就是杜蕾斯、杰士邦和冈本,其他小众品牌基本不会去购买,至少大象的目标人群是基本不会的。况且,男性选择安全套要照顾女性感受,不少女性是容易对橡胶过敏的,男性也不会轻易的去换品牌。再者,男性对品牌的忠诚度是很高的,一旦成为某个品牌的铁粉,一点也不会比女性差事。所以,大象的销量低迷也实在可以理解。
我曾参与某新品安全套的推广,对该行业也算有一知半解,体验对于消费者非常关键。当时,我们服务的品牌主打的是“真感觉”,也就是说戴了跟没戴是一样的,这一点非常的冲击男性的G点。我在小范围内分享过体验后,一些朋友偷偷摸摸去买了测试,这种体验的口碑驱动力很强。
还有冈本的0.03,也算成功的案例,对于男性的诱惑势不可挡。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加亲近,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当然不想有太多的隔阂了,这就抓住了需求的痛点啊。可是,反观大象的产品本身,并没有直击消费者的痛点,说不出与其他产品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