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性用品商店:橱窗经常被贴大字报

2008/4/10 10:12:59来源:新京报

 

  15年前的今天,一家名叫“亚当夏娃保健中心”的商店,在北京赵登禹路开张试营业正好两个月。

  含蓄的名字,不起眼的店面,然而,媒体的关注,使这家店和“中国性革命的兴起”联系在了一起。被冠以“性用品商店”的它,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性用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完全计划到彻底市场化的大门。

  应聘者一听卖安全套扭头就走

  1992年,喜欢“剑走偏锋”的年轻人文经风,冒出个新点子———开一家性用品商店。

  现在谈起当时的想法,文经风说,那是对市场进行了360度扫描后的决策。但实际上,这更与一个瞬间有关:他去看一部法国电影,女主人公身后的玻璃上,映出街对面一家商店的“sexshop”招牌。

  那年,文经风35岁,干过左撇子用品专卖店、减肥用品专卖店。不幸的是,都失败了。

  性用品商店,在当时谈性色变的社会环境下,又会是什么命运?未可知。文经风只记得,这个店开张的路充满曲折。

  最简单的租门市房,首先成了一道难题。人家一问租房的用途,全当文经风是“神经病”、“流氓”,没人肯租给他。

  那年头,安全套都是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发放。为解决货源问题,文经风首先拜访了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药具管理站的王站长。一席长谈,对方说:“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和谐性生活也是优生优育的基础。

  我们将全力支持你们闯这个禁区。”初战告捷的文经风,又到西城区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

  这可给工商局的人出了个难题———性用品还没被列入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不知道这种商品该属哪一类?文经风听说,当年工商局内部对这一新生事物也有过激烈争论,幸运的是,持赞同意见的领导占了多数。

  后来,不知出自谁的主意,性用品被放到了日用百货、保健食品的科目中,顺利取得营业执照。

  店里还需要人手。文经风去人才招聘会竖起保健中心的牌子,有几十个人投递了简历,最后确定了3个面试人选。

  面试的最后关头,一个姑娘率先问起公司的经营范围,文经风老老实实说了,人家说:“呦,这不是卖春药的吗?”站起来就走,另两个人一看,跟着也走了。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

  1992年11月29日,恰好是文经风35岁生日。那天早上,他忽然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个电话,几位院领导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讨论,决定租一间门面房给他。

  半年多的筹备之后,1993年2月8日,一场春雪之后,西城区赵登禹路143号,性用品商店开始试营业。

  ———招牌上是鲜红的“北京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十个大字,仅从门脸上,看不出是干什么的。二三十平方米的店内,像是一间门诊室:妇科大夫兼职的导购,穿着白大褂,四周靠墙的柜台里陈列着来自计生委的安全套和很少几样壮阳药品等,旁边陈列着说明书。

  开业16天进来一名顾客

  店是开了,可是,整整两个星期,只进来过两个人。一个是问路的,一个是乞丐。

  第十六天,终于进来了一名顾客。

  事隔多年,文经风仍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边轻松地吹口哨,一边打量着货架上的商品。等终于看清这是家什么样的商店,口哨声戛然而止,圆圆的口形半张着。尴尬的表情,让文经风每每想起就要发笑。

  店员生怕他转身就走出去,但小伙子只是不断地看。

  后来,他掏钱买了盒安全套,一句话没说,就转身出门了。

  这一笔九元六角钱的生意,让文经风乐坏了。他转身就去隔壁包子铺买了包子回来跟大家庆贺,一共花了10块钱。

  不过,又过了很多天,顾客仍旧稀少。

  有朋友建议文经风打广告,可是他没有这些闲钱。于是,他想出另一个办法———给报社“报料”。

  在文经风几乎打遍所有北京媒体的热线以后,终于有个《北京青年报》的实习记者答应来看看。

  抓根稻草当大梁,文经风管不了年轻的记者姑娘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整整介绍了一下午。几天后,《北京青年报》上出现一个豆腐块儿大的新闻:“性商店开业,这家商店坐落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前,总经理文经风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失望的文经风没有料到,就是这则“豆腐块”,引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媒体轰炸”。

  这则新闻刊出的第二天,法新社的记者就赶到了店里;第三天,西班牙埃菲社来了;第四天,中央电视台;第五天,新华社、德国电视台、台湾主持人凌峰和他主持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栏目……

  “集中轰炸”持续了一个多月,文经风回忆那时的盛况:记者摩肩接踵,店里站不下,只能站到店外人行道上、马路中间,经常堵塞了交通。

  隔壁的包子铺也连带着火了起来。本来只是个小摊,后来雇了好几个伙计也忙不过来,店主不时还得接受采访,谈谈对“亚当夏娃”的看法。

  吴阶平题写店名像颗定心丸

  媒体的关注,也将“亚当夏娃”带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家以“性”为卖点的商店,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商业范畴,它更像一个显眼的靶子,挑逗着传统观念的神经。

  “亚当夏娃”火起来以后,夜里,店面的橱窗上经常被贴上大字报,上面写着“淫店”、“大流氓”之类。文经风说,他们气得没法子,也只能撕下来继续做生意。

  不过,也有一天意外地贴了这么一张大字报:红纸黄字写着“你们的勇敢将被写入史册”,让文经风他们激动不已。

  那一段过山车式的煎熬,被文经风称为“冰火交加”。

  “性用品商店”将往何处去?文经风忐忑之下,找到了当时中国性学界的权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吴阶平。

  吴阶平与文经风的谈话发生在1993年一个春天的早晨,大约两个小时。文经风记得,对于“亚当夏娃”往哪儿去,吴阶平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一句话,但是这次谈话过了一段时间,他派人送来了一幅亲笔题写的店名。这让文经风吃了定心丸。

  这些年来,发生在“亚当夏娃”里的趣事不胜枚举。文经风觉得,那就像一部记录片,原模原样刻画了国人在性观念上的变迁。

  十几年前,有顾客戴着大墨镜,进店飞快地逛了一圈,一样东西都没买。那人出门后,店员却接到电话:这一样、那一样,给我统统包好,送到街对面车上。东西送过去,那人摇下车窗,从车里甩出厚厚一沓钱,不等找零,就一踩油门飞驰而去。

  本来,店里以中老年男性顾客为主体。后来有了女顾客,为了避免顾客尴尬,文经风一度将门店一分为二,设立男部、女部。再后来,结伴来的夫妻多了,大家逛性商店都是大大方方,男部女部又再次合二为一。

  除了卖性用品,“亚当夏娃”,还帮顾客解答性方面的疑惑,乃至调和夫妻纠纷等。

  1995年,店里和市计生委、北京电视台一起开办了《生命·生育·生活》节目,那是国内电视播出的成人性教育栏目,片头就以“亚当夏娃”商店为背景,配上解说词,播出后十分火爆。

  “套爷”曾想做“雨不落帝国”

  3月17日,“亚当夏娃”敞开的大门,正对着公交车站。

  等车的男男女女可以轻易看到店内的商品,只是他们的目光中已没有惊讶。

  距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开业过去15年,性商品这个产生不久的行业,已成为百姓寻常事。

  “亚当夏娃”吃“禁果”之后,1995年一年,北京就多出上百家性用品商店。

  1996年到1997年,文经风也曾大量发展连锁店,一度杀进百盛、华联、赛特等大型商场。他把自己的小小王国称为“雨不落帝国”,意思是,走在街上如果下起雨,可以随时躲进最近的连锁店,淋不到雨。

  他还酝酿上市,雄心勃勃地包装“亚当夏娃”,寻找风险投资。

  可是,金字招牌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利润保障,这个行业已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

  小小一个安全套,以前在我国也是由计生委垄断的。计生委作为行业主管单位,全国所有生产厂家需要向它报批,生产出的产品由计生委统一收购,再批发给各个单位和商业网点。

  1999年,国家取消计生委的垄断资格,对安全套的生产和销售实行资格审定,并把这个权力移交给了药品监督管理局。只要取得合法资格的企业,都可以进行安全套的生产和销售,安全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

  就在2002年,文经风经历上市未果、网络时代的冲击之后,做出“亚当夏娃”彻底退出中低端市场的决定。

  3年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大胆把权力下放市场,只要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都可以经营安全套,所有的限制彻底被放开。

  一时间,大街小巷的性用品商店遍地开花,“禁果”倏忽间变成普通的“苹果”。

  十几年前,文经风做了一件自己都感觉“太生猛”的事,自此得了“套爷”的戏称十余载。回顾那时候,他说,“并不是一往无前,而是战战兢兢,走一步看一步。”现在,商海滔滔,此起彼伏,他只是笃定主意做品牌、做质量,他相信网络取代不了“亚当夏娃”,别人也取代不了他。他希望一百年后,有人评价这件事时说:“那个时代,有一些不安分的人,做了一些不安分的事,他们做了一百年。”

编辑推荐

相关资讯

近期成人展会

相关产品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查看更多资讯 >>

下一篇
邢台市药监局公布6种保健品违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