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微博一场“移动社交和一夜情”的微访谈中,访谈嘉宾与微博用户热情互动,然而,原本该客观、中立的主持人,却成了给移动社交“洗白”的水军。访谈过程中,面对网友对移动社交负面影响的担忧,主持人用“别有用心者”的暗语化解。一方面,将移动社交引发的社会危机和道德蜕变归结为“人性本恶”,另一方面,又大谈“移动色交”,甚至放言“性社交”,把色情交易当做移动社交的宣传噱头。
“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这是世纪佳缘APP客户端的宣传语,虽然世纪佳缘曾屡次被指责“一夜情泛滥”、“酒托、婚骗横行”,但似乎这种指责并没有成为其扩张的牵绊,反而成了不能明说的广告宣传。很多人出于好奇,甚至有人直奔“一夜情平台”的“黄字”招牌,注册成为世纪佳缘用户。根据世纪佳缘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注册会员已经达到6300万,6300万是什么概念呢?——基本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数。
会员数量的膨胀带来丰厚的广告效益,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互联网上的“浑水”还没洗清,世纪佳缘又趟进问题更多的移动社交。按照其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介绍的特色功能,世纪佳缘APP可以“在任何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交友”,可以查看身边的异性,每晚8点还能将24小时之内与你擦肩而过的异性资料推送给你。可以想象,躺在床上“回忆”这一天与自己“邂逅”的异性,该有多么浪漫。
不过,“浪漫”的前提是双方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假如一方已经有了家庭,这种“邂逅”只会带来麻烦。有外媒报道称,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离婚分手的元凶,据悉,80%美国专业离婚律师称社交网站成为证据的离婚诉讼越来越多。英国某离婚网站调查09年12月20%离婚申请理由中出现Facebook,11年12月该理由上升到33%。而社交网站和离婚关联常见的形式是:一方和异性之间不恰当通讯;分居夫妇相互诋毁争论;异性对配偶评论被另一方看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社交网络的用户并非完全“实名”,像世纪佳缘一类的婚恋网站,同样无法保证所有注册用户信息的资料真实有效,移动终端上的社交信息更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
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冲击着现有的社会规则。在“移动社交与一夜情”的微访谈中,访谈主持人回答网友提问时,将观点导向“互联网无原罪”、“单身一夜情没道德问题”、“一夜情可能变成夜夜情”,这无疑是在舆论上给移动社交“洗白”,与饱受指责的“一夜情”现象划清界限,同时,将所有的责任一概推向监管者、社会和公众。
由于用户信息的不真实、内部管理不善诱发诈骗、性交易等犯罪,移动社交在一定范围内已经造成了“公害”,然而,这并非是移动社交唯一的问题,来自安永的最新信息安全报告显示,53%的企业禁止访问社交媒体,理由是移动计算、云计算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外部恶意攻击的主要目标,而由此带来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急剧上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技术带来了又一次全新的变革。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制度的缺失、社会的淡漠以及企业的失责,未成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成为移动社交自身弊端的受害者。需要警醒的是,针对移动社交的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洗白”上,其“病根”绝不能简单的推向人性、甩给社会,我们呼吁政府、社会、企业、公众、媒体能更广泛、更客观、更全面的参与对移动社交的“会诊”,为新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近日,媒体爆料浙江宁波一位“高富帅”利用微信约会网友,并对7名少女实施了强奸。犯罪嫌疑人交待,受害者都是90后女大学生。他每次都是通过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找女孩搭讪,然后想办法把女孩约出来,因为他长相英俊,有车有iPhone,见面后,没有女孩起疑。
通过新潮的移动社交工具实施犯罪,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话题,像微信那样,“摇一摇”就可以搜索到附近的人,一方面为“有情人”牵了线、搭了桥,另一方面,也给诈骗、强奸、抢劫甚至卖淫嫖娼等不法勾当大开方便之门。于是,我们看到了社会上的一幕幕道德闹剧,丈夫玩微信出轨、妻子通过微信钓鱼捉奸;少女微信寻友招来色狼,警方还要通过微信缉拿嫌犯,微信似乎不再是纯粹的社交工具,变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唏嘘慨叹之余,我们不由得思考,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社交到底是好是坏?
暂且把善恶的讨论放一边,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微信已经成为腾讯的重要棋子。我们注意到,在近期腾讯组织架构的调整中,马化腾重新划定了社交、游戏、网媒、无线、电商和搜索六条线,社交成为六大业务之首,有分析称,微信或将成为腾讯未来的业务核心。虽然微信并没有像此前猜测的那样单独拆分,但微信在腾讯进军移动互联网宏伟计划中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有关数据显示,从2011年初到2012年3月,微信用户已经从零迅速膨胀到1亿,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数字中有多大比例的“犯罪倾向”人群,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用户的剧增,特别是基于的LBS的功能设计,微信的交友人群趋于复杂、行为边界则趋于模糊,简言之,微信交友开始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另外,除了自愿的交友行为,还有非自愿的隐私泄露问题。很多微信用户都有过陌生人向自己打招呼的经历,暧昧的名字、暧昧的签名、暧昧的问候语,或许正是一场肮脏交易的开始。一明一暗,普通人的信息在犯罪分子面前几乎是“赤诚相见”,对此,IT专家贾敬华也表示,“微信最大的隐私就是关于定位问题,就是你在哪,它能搜索的到。”
事实上,这种略带刺激性和神秘色彩的功能,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用户,一系列案件也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通过微信交友误入歧途,屡屡为青春的躁动付出贞操的代价。可见,微信在满足了人们猎奇心理、收获用户和装机量的同时,对整个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甚至治安环境提出了挑战。
WEB2.0时代,技术使得用户的交互和信息的双向流动成为现实,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然而,移动社交的“暧昧”令业界尴尬,该止还是该治?商业产品开发是否存在“道德底线”?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微信,陌陌、米聊、KK觅友、QQ漂流瓶等五花八门的移动社交应用同样存在“引狼入室”的问题,在相关法规和监管措施无法有效遏制犯罪的条件下,企业如何设计符合国情、民意的移动应用,社会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交友,用户如何正确对待、合理使用这些移动应用,这些问题值得相关部门和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