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扬州市接到药品实行最高零售价的通知多达10次,平均每月近一次,限价的药品多达千余种。然而,每次降价后市民最大的反映就是:只要限价药品清单公布,他们在药店就买不到这类药。也就是说,尽管限了价,市民并没真正享受到多少实惠。
怪象
便宜药“一限价就失踪”
记者近日走访了扬州市区一些药店,发现不少药品最近的一次降幅达到了30%左右,最大的甚至达到50%。物价部门告诉记者,由于限价的药品都是大种类,大种类里还有很多不同规格的药品,所以算起来,今年的限价药品已经达到了上千种,这个量跟以往比起来是相当大的。
药价下降,自然给市民带来了实惠。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民们普遍认为“部分便宜常用药往往‘一限价就失踪’”。
一位正在药店买药的大妈告诉记者,她感觉现在买便宜常用药越来越难。像她以前经常买的一种甘草片,只要2元左右,可现在药店根本买不到。还有一种感冒药,原来是6元多一盒,限价后只有4元了,刚限价时还能买到,可后来再也没买到过。
对此,药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出现这种情况,药店也很无奈。药品限价后,一些供货商觉得利润低,就提供其他剂型和规格的药品。药店看到限价药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也就不再进货,这是造成部分限价药有价无货的原因之一。
调查
药品价格反而在上涨
国家实行药品零售价降价政策几年了,为什么没能从根本上限制住药品价格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最新调查资料显示,1至9月份,国家医疗保健价格同比上涨2%。其中西药价格下降1.1%。药价降了,可消费者却感受不到实惠。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由几大因素造成。首先,药品限价限的是“最高零售价”。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药店的零售价有相当一部分已低于这个“最高零售价”,对此, “温差小”使得市民感觉不到冷热变化。
其次,药品的限价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药厂往往会对药品重新命名、重新包装、重新添加辅料、重新申请批号,达到重新定价的目的。药品降价的速度肯定是快不过“新药”的上市速度。
另外,由于“以药养医”的医改模式,医院也不愿进降价药。按照国家对药品招标的规定,在销售过程中,企业是不允许和医院直接接触的。因此,医院的绝大部分药品是由医药公司代理参加招标。为了保证双方的利润空间,医药公司代理的药品并不愿意在社会药店中销售。这就造成,降价速度比不上医院选择用药的变化速度。
监管
药监物价说法不一
就限价药品在市场上看不到的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扬州药监和物价部门。药监部门表示,他们是对药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进行行政和技术质量的监管,无资格干涉价格。但采访中,药监部门工作人员认为:价格不能一味的降,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度,否则会出现以下情况——市场需要某种药,企业不得不生产,或因为利润低,企业只好在质量上“打折”。疗效差了,反而催生所谓的“新药”出炉。于是,限价药买不到,老百姓难享实惠。
扬州市物价局物价处的邹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三年来国家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的政策充满了乐观。他认为:所谓“市场上看不到限价物品”是以偏概全,根据他们检查的情况看,绝大部分限价药品都是能买到的,十种八种没有了,不等于上千种都没有了。
至于“换装当新药”一说,邹主任认为,经过三年的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一个生产企业要将一种新药推向市场,是有一个很严格的审查审批过程。而且不是一个部门在监管,轻易“换衣涨价”谈何容易。从实行限价政策三年实践来看,总体效果是好的,只是缺少一些相关配套改革。比如监管体制和医院体制的改革等等。
透视
根本原因在利益博弈
政府连续几年发出几十次公告给药品降价,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药价虚高的基本事实。对此,专家认为,药店竞争只是零售环节极小的一部分,药品零售市场70%的份额是由医院占了。
据了解,为捅破医院这层“坚冰”,全国各地都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在这场多头介入的利益博弈中,必然会触及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甚至其他部门的利益。于是,在一些地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就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形式上的阳光采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界人士说,负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各个部门,没有一个是真心“爱”招标的。“价格降=差价少=回扣空间小。”于是,在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