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该市某药店进行暗访时,发现药店老板方某在推销保健品皇精甲的过程中,极力诱导购买者,“该药能治性功能衰退等疾病,人家吃了都说好。”执法人员亮明身份后,当事人却矢口否认说过的话,直到执法人员拿出确凿证据,方某才低头认错。这是药监部门查处的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愈演愈烈。许多药店故意将药品和保健品混在一起陈列,混淆老百姓的视线。前不久,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某县中西药店检查时,发现该药店有21个品种的保健品与药品混合陈列,一边是清华紫光产的药品古汉养生精,另一边即是深圳产的保健品古汉养生精,包装极为相似,粗粗一看很难分辨,加之有促销员的花言巧语,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将保健品当药品买。
那么,非药品冒充药品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呢?
从包装和说明书入手进行混淆。非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往往不直接标明功能主治或适应症,而是标识“适应人群”或“适用范围”,内容多为适用于某某病或对某某病有疗效。有调查显示,目前80%%的性保健品,其标识是“纯中药制剂”、“对前列腺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等内容,一般消费者很难分辨其与药品的差距。
请“专家”讲课。当前有一种很流行的推销保健品的经营模式:几个所谓“专家”租用一个会场,给老年人上课,吹嘘其新产品在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上的神奇功效,有的甚至声称包治百病。这类案件是典型的无照经营,也是非药品冒充药品。对此,邵阳市摸索出了一条药监部门与工商部门联合办案的路子,工商部门作为执法主体,对其下处罚决定书,药监部门下达责令改正通知。
近年来,一种以“免费检测”、“义诊”、“专家咨询”等形式,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的活动悄然兴起,经营者往往打着免费咨询、检测、义诊的旗号,骗取消费者信任。这种销售模式,一般针对高血压患者、中风患者、糖尿病患者。屋内坐几个“白大褂”,给人量血压,给人测血糖,像模像样地开展病情咨询,没病的也会测出有病,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更多地销售出产品。像这种以医师义诊的身份,将所谓治疗疾病的保健品进行销售的行为,影响坏,危害大,欺骗性强。怎样有效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