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委托一位丹麦科学专家开发了一种玩偶(或称“航行夫人”),作为二战时期军队士兵在慰安所不正当行为的替代品。
后来,人们用这种玩偶制成了实体娃娃的原型,但在德累斯顿的轰炸中被毁,同时也让德国在实体娃娃历史上的开创性角色化为灰烬。
日本很高兴地接过这段历史的接力棒。但事实上,更早的时候,日本帝国军也已经研发出了类似的实体娃娃技术,提供给所有战争中的士兵。
从历史来看,在19世纪初欧洲就开始制造这种带有明显性别特征和装饰的产品,比如当时英国就有一项法律,那就是禁止进口及售卖这种“不道德”“无人性”的东西。
根据文献描述,这些“假人”是当时日本皇军为了维持内部稳定和防止疾病传播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当时日本对亚洲的扩张政策中,主张建立一个纯粹的帝国,防止种族通婚。在当时,不洁行为传播疾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西伯利亚地区就有超过2万名士兵患有“高卢病”。
后来,陆军医学院开始着手为军队人员开发一种实体娃娃。有趣的是,他们开发了三种类型,每一种都代表不同的军衔。毕竟,军官们不希望和士兵们拥有同一种类型娃娃,就像当时在种族血统上的区别对待一样,不是吗?
在20世纪早期的日本,也有一种“青铜娃娃”,是基于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的实体娃娃,在当时社会属于上层阶级才会购买的特殊玩物,一方面以其制作材料衬托社会身份,一方面是满足他们的恋物欲望。
日本社会对这些实体娃娃的开发是前所未有,也是很普遍的。日本品牌的娃娃在全球实体娃娃市场属于独一档的产品,虽然娃娃的生产工厂主要分布在中国,但在文化层级方面仍略逊于日本。日本厂商给予实体娃娃更多艺术的概念,得益于御宅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的加持,陪伴、守护的理念远超实体娃娃本身的物理用途,正将实体娃娃向多元方向推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