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教皇为安全套“平反”惊西方 历史性妥协被批晚

2010/11/23 9:32:45来源:搜狐网

 

  教皇要为安全套平反?这个看似荒诞的问题昨天在西方激起了非常严肃的道德争论。事情的起因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突然宣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靠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可以接受”,而他此前的立场是坚决维护天主教“反对以任何人为方式阻止受孕”的训导。21日,教皇的“历史性妥协”赢得了“谨慎的欢呼”,但对他的道德质疑仍然存在,其中最极端的逼问是:如果你早日改口,能挽救多少枉死的生命?2005年,梵蒂冈烟囱里冒出的白烟见证了新教皇的诞生,但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他们迎来的是历史上受批评最多的教皇之一。西方的评论说,从出言得罪伊斯兰和犹太两大宗教,到因包庇娈童神父被媒体要求下台,本笃十六世的任期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争议”。

  “教皇的妥协”没能平息怒气

  一教皇、男妓、安全套:当这3个看似不搭界的名词同时登上西方主流媒体21日的大标题,许多人最初的反应是惊奇。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梵蒂冈官方媒体《罗马观察家》20日一篇新书简介。这本名为《世界之光:教皇,教会和时代信号》的采访实录记录了教皇本笃十六世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的最新表态,而最令外界关注的是,他在书中承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通过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是可以接受的,而他给出的特例就是男妓。

  21日,“教皇终于允许人们使用安全套”的消息传遍了西方,一些英美媒体形容这是“破天荒之举”,“实现历史性跨越”。按照他们的说法,天主教一直反对以任何人为方式阻止受孕。2009年3月本笃十六世访问喀麦隆时曾说,安全套不能遏制艾滋病在非洲的蔓延,反而助长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行为泛滥,让人们不再“为爱而做”,加剧艾滋病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说,如今,天主教对性行为的道德判断不再非黑即白,而是有了例外。

  本笃十六世去年“安全套加剧艾滋病在非洲泛滥”的言论曾被少数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有道理”,但多数西方舆论的反应是激烈抨击。比利时卫生大臣当时说,教皇的言论毁掉了多年来人们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将许多人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CNN则揶揄说,能决定安全套是否加剧艾滋病泛滥的应该是专家,而不是教皇。

  在此背景下,本笃十六世新表态被英国《独立报》形容为“教皇的妥协”。但多数媒体并不认为教皇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改变,所谓妥协只是小小的松口。《独立报》说,教皇虽首次表示用安全套减少艾滋病传播迈出了承担道德责任的第一步,但强调是在男妓这种特定情况下,并且他在重申天主教反对避孕、反堕胎的传统,强调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让人们忠于配偶,保持纯洁。教皇还反问道:人工避孕将导致多少未来可能的天才无法出生?

  《独立报》称,本笃十六世的态度在西方引发了新的疑虑,因为他在很多方面都没说清,比如没有明言今后人们通过所有避孕方式预防艾滋病是否都将被解禁。此外,英语、法语和德语报道中都说教皇以男妓为特例,但在意大利媒体报道中,教皇原话中用的是“妓女”一词,并未限定是男妓。《大西洋月刊》还猜测教皇以男妓为特例是专指男性同性性行为,因为那样既不用担心会孕育新生命,也更需要靠安全套防病。

  法新社21日说,本笃十六世的新表态至少可以让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天主教徒松一口气,常年受艾滋病威胁的他们今后也许将不再因用安全套保命而承受违反教规的自责。然而外界对教皇的指责并未因此而平息。南非一家反艾滋病组织的发言人卡洛琳说,教皇给安全套的平反来得太迟,如果能早日面对现实,他将挽救多少枉死的生命。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题为“教皇的改口令人鼓舞,为何我却如此愤怒”的文章中,作者斯蒂芬·霍格列出了7条气愤理由,其中第一条就是“他用了太长时间作出这一决定”。

  《巴黎人报》21日说,教皇如果在15年或更久以前做出这一改变,也许意义重大,但如今却没太大意义:18个月前他激烈抨击安全套,没能阻止教徒们继续使用;如今他只是改变措辞,又怎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呢?

  上任5年多,本笃十六世饱受争议

  “他紧紧抓住我,像父亲一样挠我的痒痒,起初我觉得这很有趣,但后来一切都变了,他的手伸向我的私处,身体紧靠在我背后不断摩擦,我害怕极了,只能祈祷……”这是54岁的美国人麦克戴德对自己11岁时遭社区天主教神父骚扰经历的一段回忆。今年春天,情节类似的娈童故事在西方舆论场广为流传,令梵蒂冈的名誉岌岌可危。而引人瞩目的是,本笃十六世被媒体指责包庇作恶的神父,国际舆论爆发出多年来罕见的针对教皇个人的人身攻击。一时间,要求他下台,甚至威胁“逮捕教皇”的声音此起彼伏,美国《国家利益》甚至指责他犯下了和希特勒一样的“反人类罪”。刊登麦克戴德回忆的美国《时代》周刊文章使用的是这样的标题:“审判本笃十六世”。

  法国“欧洲新闻”说,2005年4月19日,梵蒂冈教堂烟囱冒出的白烟见证了新教皇的诞生,生于德国的神学家本笃十六世成了深受爱戴的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继任者。然而5年之后,人们回首本笃十六世的任期,却发现似乎除了争议,还是争议。文章举例说,本笃十六世先是在2006年一次大学演讲中宣称“穆罕默德讲话中有邪恶和不人道的思想”,得罪了伊斯兰世界。2009年,他下令取消把4名神父逐出教会的决定,但就在他下令3天前,其中一人刚刚公开发表否认二战大屠杀的言论。本笃十六世因此又得罪了犹太人。

  今年初,好莱坞电影《阿凡达》的热潮曾经席卷全球。美国《赫芬顿邮报》说,这部电影同样遭到了梵蒂冈的批评,后者的官方报纸《罗马观察家》称,除了特效,《阿凡达》只是个情节单纯、多愁善感的故事,其更大的问题在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有可能替代对宗教的信仰。

  “欧洲新闻”称,过去许多年,本笃十六世都因维护教会的传统和道德被批评“保守”,没有人怀疑他是一名杰出神学家,但他没能像前任约翰·保罗二世那样,对梵蒂冈做出清晰一贯的指导。有分析人士称,本笃十六世时常引发争议与其想什么说什么的性格有关。事实上在反避孕、反堕胎等传统敏感问题上,约翰·保罗二世的保守程度与本笃十六世相差不多,但演员出身,还做过诗人的约翰·保罗二世无疑更懂得如何在麦克风和镜头前说话,他出访时,甚至会用一走下飞机便亲吻土地的方式表达对访问地的感情,而本笃十六世在这方面无疑差得远。

  《纽约时报》21日说,梵蒂冈公开本笃十六世的这些新观点,应被看做是为了让教皇更具人性而做出的罕见努力。如果想概括这位83岁教皇的5年多任期,那就是从一场危机,到另一场危机。

  “教皇永无错”的观念受到质疑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世界对梵蒂冈的指责多出现在英、美等新教国家,而在意大利这样的天主教国家,主流舆论的立场还是维护教廷。但充斥英语世界的批评言论已足以危及梵蒂冈的声誉。美国《时代》周刊今年3月的文章引用娈童受害者的话说,“以前,人们相信教皇永远不会犯错,他拥有人们赋予的权力,上帝的权力,但现在,人们已经不清楚该到何处安放自己的信仰。”

  俄罗斯《报纸报》20日说,教皇此前曾连续访问欧洲多国,目的是希望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的影响力,但这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以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为例,该国近年来承认同性恋婚姻,简化离婚手续,也让妇女更容易堕胎,这些都跟罗马天主教会的原则相违背。由于丑闻不断和教规严厉,天主教会在欧洲失去了大量年轻信徒。

  在本周二即将上市的新书中,本笃十六世在包括神父娈童在内的一系列敏感问题上为自己辩护,他承认娈童案是“可怕的危机”,“让教会无法再自诩为上帝的使者”,但也表示对娈童案能产生这么大影响始料不及。《纽约时报》说,他在书中还提到如果一名教皇清楚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和生理上已不再有能力履行职责,他有权并且有义务辞职。不过,该报称,天主教的教义规定,教皇只有在生命终结那一刻才能放下权力。

编辑推荐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不表明manbetx官网手机登陆同意其观点。
近期成人展会

相关产品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查看更多资讯 >>

下一篇
北京做人流女性六成不满20岁 避孕不当成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