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0年第三届全国学校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师资业务培训活动在深圳举行,多位国内外著名性学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出席。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教育学会体卫艺专业委员会合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市计生协会承办。据介绍,会议旨在搭建同行们对性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同行对国际国内性健康教育的了解,提升教育者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达到“科学性观念,健康青春期”的目标。
性学专家介绍性权观念发展
吴敏伦、阮芳赋等国际著名性学大师的出席,为此次研讨会增加了不少的分量,他们的报告让与会者加深了对国际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形势、现状与进展的了解,尤其是香港、台湾等地的性教育经验。
吴敏伦是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教授、香港性教育会副会长,参与了世界性学会《性权宣言》的草拟和发表。他在研讨会上的报告题为《性权观念的提出和发展》,为《性权宣言》从定义到内容作了精彩的解读。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将有纲可循
记者在研讨会上获悉,《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将于今年在全国施行,意味着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将有纲可循。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林参与了《纲要》的起草工作,他说,青少年需要性健康教育,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众多的理念与派别,使得人们对青少年性教育究竟应如何开展、讲些什么内容莫衷一是,并无统一标准,《纲要》适合本土,相当于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南,目前还是草案阶段,此次研讨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对草案中的《纲要》进行讨论与完善,定稿后将于年内适时推出。
在研讨会上,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北大副教授徐震雷等人对《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草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徐震雷介绍,最早的性教育强调的是性知识的教育,但仅有知识还不够,因为它牵涉到行为的问题,于是开始强调性知识是个载体,承载着观念、道德、理想等。而当把观念加进来的时候,对性教育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也使性教育变得很困难。
徐震雷介绍,究竟性教育是什么,国内曾有过讨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相对共识:性教育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知识教育,然后是观念教育,第三个层面就是知情选择教育。因此在纲要草案中把5至18岁的青少年分为四组,每组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不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由浅及深。大纲中设置了5个模块,包括性知识模块、性行为模块、关系模块、性别角色与文化社会模块、价值观模块等,这与西方国家的性教育纲要基本吻合,既反映国情与现实、也反映世界主流社会性健康教育的方向,体现一种综合的性教育的理念。
徐震雷介绍,这是一个性教育大纲,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是教育主体,但不是全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学、同伴教育等都是重要的补充途径。
青春期交往“早恋”还是“早练”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是让不少中小学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的难题,因此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徐一筠的发言让与会者感到非常难得,因为她把其在北京直接面对初中生、大学生以及家长的三场讲座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让与会者获益匪浅。
很多家长都很担心孩子早恋,既影响学习,也容易造成身心伤害,因此视早恋如水火。而在“解读青春密码一一中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讲座中,徐一筠聚焦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指出应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视为“早练”,而不是“早恋”,既然是练习,父母就别那么紧张。
徐一筠认为,社会的急速变化使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形势严峻、教育任务紧迫,不过,少男少女的交往不仅可以,而且是必须的。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有太多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早恋”这根大棒围追堵截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压制只能助长反抗和好奇心。少男少女的交往担负着青春期成长和走向成熟的特殊任务,这种任务是不能等到成年之后再去完成的,它具有四大功能:愉悦身心,增进健康;完成第二次断乳期,为今后的恋爱择偶做早期准备;消除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提升智慧,促进孩子自尊与自信心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们的交往,家长不是不管,而是要会管,要指引他们走正确的友情之路。
在青春期人生教育实践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则是关于避孕知识的讲解,徐一筠和她的团队提出了关于建立“三道防火墙”的概念。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教育18岁之前的中学生,如何做到“洁身自爱”。对这一点,家长朋友们应当理直气壮、开诚布公地对孩子讲。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虽然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呆在第一道防火墙之内,但总是会有孩子“翻墙而过”,所以还是需要给他们再建一道安全网。第三道“防火墙”就是讲解如何终止妊娠。总之,既要帮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学的信息向他们转达,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情选择”,以确保健康。“三道防火墙”应分别根据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学生情况作不同程度的讲解,敏感细节建议不在课堂上讲,而是由心理辅导老师和校医对个别有需要的孩子单独讲。不过,这类敏感话题由家长对孩子讲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