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公布,有关“我是从哪里来的”部分中,图文并茂介绍性交概念的内容引发网友的热议。
要不要编写性教材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这是常识不是问题。问题是,性教材是否戴好了道德“安全套”?换言之,只要戴好道德“安全套”,又何惧性教材如何谈性交?不过,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性教材一面世,依然惊呆了无数人,引发了热议争议。
争议的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主要是家长和网友,他们大多持质疑和反对意见,认为教材中“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大胆加入了性交概念。原文写道:“人类繁衍后代是靠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为了让淘气的精子能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妈妈的阴道内……”一些网友认为,图文解释男女性爱过程尺度过大,堪称“黄色”“赤裸裸”……
另一派主要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则持赞同意见。该书编纂人之一的吕卫红老师称,很多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感到好奇,若不能从正当途径解答,他们很可能会向黄色书籍、网站寻找答案,这会对孩子产生误导。“文配图的目的是解答孩子的疑问,更形象。”吕老师称,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的观点看孩子的世界。在国外,性教育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中国应该吸收经验,把性作为社会文明当中的一部分来告知孩子。
不过,上述双方争议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参照物,就是性道德教育这个参照物。由于报道语焉不详,我无从知道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中有无性道德性文明教育内容、权重有多大、是否像谈性交一样图文并茂直、通俗易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性教材戴好了性道德、性文明这个“安全套”,就无须忌讳谈性交和如何谈性交;反之,如果性道德性文明被忽略不计,则无论如何谈性交都会在客观上事与愿违:图解性爱有可能异化为“春宫图”,进而沦为好奇心强、自控力差的青少年们的教唆和模仿。反之,忽视了性文明性道德这个重要的参照物,争议就难以得到调和达成共识。
令人忧虑的问题还在于,当下存在一个不争事实:中国学校的性教育往往是跛足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性知识讲得太多,性道德却谈得少而又少。为青少年提供与他们年龄、能力和环境相适应的性知识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缺了性道德的所谓性教育,后果或许比没有性教育更糟!堕胎人群的年轻化,早已是许多城市妇科医院的常态;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以及寒暑假,成了“堕胎周”和“堕胎假”。至于要性不要爱,则是因为本就不为爱而只有性。某地一位未成年少女,谎称19岁,在40天中先后与网上结识的8位男青年发生了性关系。事发之后,该少女声称自己完全是自愿的,做爱是自己的爱好,而警方的介入是“多管闲事”。如果说这个少女是另类,那么某地调查发现过半青年要性不要爱,到底还能不能算另类?珠三角一项小范围调查显示,192名中学生中17.7%有婚前性行为,而最近一次使用安全套的仅占38.7%。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国内10%—30%的大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为此,专家大声疾呼,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因此,眼下讨论如何创新性道德教育比争议如何开展性知识教育更具现实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在《正当青春期》一书中提出:对青春期的人在教他们生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给他们性道德。要他们了解人体发育的奇妙,为成人后的婚姻和育儿做好准备,同时要让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如是教化才有助于青少年对性开放时髦保持理智冷静,对性冲动保持理性克制,这样的书才不会误人子弟诲盗诲淫。
网络时代,性教材如何谈性交其实并不重要,就算书上不谈,网络上尺度更大的性知识、性技术教育有的是。我忧心是,性道德教育不仅无从与性知识教育平起平坐,反而会被“新新人类”扣上“伪道学”“卫道士”的帽子。性道德教育倘若不能像性知识教育一样与时俱进,则非但对青少年性行为无益,反而授人以柄自毁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