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重庆南坪步行街14名市民参加了由南岸海棠溪街道计生办与重庆工商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吹避孕套比赛,一位大一男生仅用1分钟将避孕套吹破获得第一名,每位参赛者都获得一盒避孕套。主办方称,举办此次比赛,意在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和计划生育政策。(《重庆商报》5月30日)
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确需要有关部门大力宣传,但笔者感到不解的是,比赛吹避孕套活动中究竟有哪些防艾知识?是不是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避孕套吹破,谁的防艾知识就最丰富?
近年来,不断有一些协会和社会团体针对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和性教育,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我们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实际上是已经走进了一个“宣传防艾就发避孕套”的误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和进行性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有多种渠道,不安全的性行为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已。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时候,往往用免费发放避孕套来代替多样化的宣传,即使想在活动中加一些花样,也只是在避孕套上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比赛吹避孕套竟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首选。如广州某协会曾对广州10家高校的51名大学生进行了“防艾宣传及其安全性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举行了“性晚会”——男女生分成两组比赛吹避孕套什么的。这种防艾宣传活动固然相当“别致”,但还是引来了如潮批评。有论者指出,这样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或者暗示:第一,艾滋病的传染好像只有这样性爱这样一条途径;第二,针对大学生进行类似的宣传方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鼓励性行为的暗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更是一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群体。在预防艾滋病与性的关系问题上,只需告诉他们不安全的性行为容易传播艾滋病即可,根本没有必要再通过发放安全套和比赛吹避孕套来进一步强化这种认识。过犹不及,免费发放安全套固然能够增强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意识,但是鼓励性行为的误导也同样不可避免。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名校的做法就值得肯定。前年11月底,北大和清华不约而同地就卫生部门入校发放避孕套宣传防艾亮出了红灯,理由很简单:这样做是怕学生有误认为学校有鼓励性行为的意思。
对于为什么要向大学生发放避孕套和举行吹避孕套比赛的问题,以前曾有举办者声称,这是为了破解掉大学生对于性的羞涩和心理禁忌。不错,在男女生共同的哄笑声中,大学生们对于性的羞涩固然是荡然无存,心理禁忌也被打破了,但是否也传达出一种无所谓的性爱意识倾向?当他们扬着脖子满脸通红地大吹避孕套的时候,防艾知识究竟得到了多少?又宣传了多少?人们的注意力究竟是集中在防艾知识上面,还是集中在一场嘻嘻哈哈的吹避孕套比赛的闹剧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