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网络贸易防骗典型案例

2008/4/23 15:26:30来源:网络

 

  真实的商业环境从来就少不了骗局的出现,对一些非典型性骗局,企业尤其应该注意。中小企业在进行网络贸易的时候,因为相对于网络个人卖家的单笔交易金额大很多,一旦网络骗局处理不好,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中小企业在发展网络贸易的同时,一定要警惕网络骗局。真实的商业环境从来就少不了骗局的出现,有一类骗局是我们所熟知的:以高额订单为诱饵,骗取企业的财物。具体表现为以某大型外贸公司采购办、某军队采购处或者某境外采购代表处等身份跟中小企业联系,他们不关心你的产品价格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但是却给你非常优惠的条件,叫你去对方公司详谈。当你到了对方公司,他们就用高额订单的诱惑,以种种理由套取你的钱物,等钱物得手以后又选择种种理由溜之大吉,或者巧妙回避责任。这类骗局随着反复曝光,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防御能力。

    以下我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不常规案例。

    国内贸易篇

    案例一:

    小王大学毕业没几年,现在是浙江一家蓄电池工厂的业务员,公司给业务员的报酬是根据业绩提成的,所以小王每天背负着压力努力开拓自己的业务。像大部分业务员一样,小王也通过网络发展自己的客户,一天早上他接到一个老客户的电话,那个老客户是小王通过网络认识的,虽然大家没见过面,但是之前通过网络做过一次小订单。金额大概是2000元,客人付钱非常爽快,让小王感觉他很有信用。接到这位客人的电话小王非常高兴,客人在电话里告诉小王,因为上次产品质量非常不错,他决定又要下一个新订单,付款方式同样又是先付30%订金,余下70%离厂前付清。客人非常爽快地告诉小王,订单的预付款明天就打到公司,希望小王尽快安排生产。小王心中一阵狂喜:这么容易就又接到一个订单,同时这次订单数额又比较大,接近10万元。过几天公司财务通知小王,那个客人30%的预付款已经到账,于是小王非常积极地安排了生产,产品生产得非常顺利,转眼到了交货的日子,小王催客人打余下70%的款项,工厂好发货。可是联系了几次客人总说很忙,或者说在外出差。直到一个星期六,小王正在寝室睡觉,那个客人风风火火地打电话过来说70%的钱已经汇到公司账户了,同时把银行水单也传真到了他的办公室。客人再三强调,希望小王当天一定要把货送出,因为客人有批货急需这批蓄电池,同时告诉小王,他委托的提货车马上就到。小王来到公司办公室,发现那个客人确实已经传真过来70%款额的银行水单。虽然小王也有过疑问,因为毕竟还没查过银行。但是正在他还在思考的时候,客人约定的提货车已经开到工厂了,同时客户一直在电话里催促。想到这笔订单的利润非常不错,同时已经跟这个客人合作过一次,小王感觉这个客人还是非常有信用的,结果头脑一热,就把货装上了那个客人的提货车。但是当小王星期一拿着银行水单传真件去银行查钱的时候,却被银行告知钱没到账。再联系这个客人时,却发现怎么也联系不上了。年轻的小王因为自己的疏忽给工厂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案例分析:

    利用网络贸易中相互不见面的特点,通过下小额订单骗取工厂信任,通过交谈了解到业务员贸易经验不足。伪造假的银行汇款水单,利用休息日银行休息的时间差,骗取工厂的货物。

  思考和启示:

    这个案例比传统的骗局更加升级,通常我们认为做过生意的老客人是值得信任的,特别是让我们感觉到有信用的客人。但是网络贸易中我们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交易甚至不需要双方见面。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提高应有的警惕,无论是新客人还是做过贸易的老客户,我们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银行汇款单是可以伪造的,惟一确认钱到账户的信息应该来自银行。同时,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这个公司对新业务员的管理有问题,现在很多中小企业业务员都是独立操作贸易,由于业务员个人贸易经验、贸易素质有高低,如果公司缺乏对业务员有效的管理监督制度,很容易遇到本案例的贸易事故。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网络银行和电话银行服务,开通网络和电话银行不仅能给企业财务带来便捷,也能很好地解决当实体银行放假休息时查账的问题。

    案例二:

    郑先生是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公司规模不大,主要经营日用品,大部分业务都通过网络发展。郑先生在商海闯荡多年,自信自己是个精明人,但是这个精明人在一次骗局里却实实在在地损失了一次。

    那是一个星期一,他的办公室电话响了,打电话的女士自称是深圳某高科技公司的业务经理,因为她的普通话十分标准,郑先生感觉对方是一家非常专业,同时规模非常大的公司。对方推销的是一种高科技分子材料,主要用在塑料工厂的原材料中。对方号称此产品市场多么大、利润多么高。但郑先生心想,自己在网络贸易上“混”了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是不会上当的,所以非常客气地挂了电话。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专业的女性推销员时不时地打来电话,虽然每次郑先生都客气地拒绝,但是次数多了,同为销售的他也慢慢佩服起对方的敬业精神。

    再之后,郑先生也慢慢地与这位女推销员聊上几句,直到有一天这个推销员给他一个免费的方案,郑先生才觉得可以勉强试一试。

    免费方案是这样的:对方把这个高科技产品的代理权先免费给郑先生,同时免费先送郑先生一部分货。郑先生想,反正全部都是免费,而且人家帮你做免费宣传,干一下也不吃亏,万一真的有这样一个新项目呢?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也说不准。

    此后对方按期送了代理合同,同时也免费送了一部分货,对方告诉郑先生他们已经在帮郑先生推广和宣传了。一开始郑先生倒没在意,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真的有很多人找上门,说需要采购此类高科技产品。郑先生再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既然确实有人需要采购这种产品,他就非常细心地收取了一部分上门采购商的定金,当他发现这些上门来的采购商真的付了定金的时候,郑先生确实相信了,想想这么多天一直对这个销售经理不礼貌、不信任,现在确实发现这个产品需求很大,而且利润高,于是他马上联系了这个销售经理。但是这次他发现对方的口气和条件不同了,什么加盟费、保证金、起定量,一股脑都出来了。郑先生权衡再三,最后没抵挡住高额的利润,付了一大笔钱给对方,换回来一大批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接下来当郑先生去联系所谓的采购商时,却发现他们个个都联系不上,再回去联系那家高科技公司,结果被种种原因拒绝,一直到事情发生几个月后,郑先生再也联系不上这家高科技公司,他通过种种渠道到权威部门去鉴定,才发现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仅仅是些廉价的工业下脚料,这时郑先生才大呼上当:原来对方唱了一出双簧。

  案例分析:

    利用持续的电话轰炸和免费推广为诱饵,再利用双簧骗取最终的利益。

    启示和思考:

    在网络贸易中,我们对一项新的投资必须非常小心和慎重,同时在做出关键性决策时应该多向权威部门求证。

    本案中骗子推销的产品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虽然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只要我们通过向相关权威机关查询论证的方法,就能有效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同时本案中当事人在进行大笔投资前也缺少对对方公司情况的了解。其实目前了解一个国内公司信用情况应该是不难的,成本也不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对方公司考察。

编辑推荐

相关资讯

近期成人展会

相关产品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查看更多资讯 >>

下一篇
"伟哥"10年商标争夺案,美国辉瑞连败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