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疾病的入口,是关系的入口,是争端与妒恨的入口,自有人类以来都是如此。在未来的20年里,它还可能是下一波产业革命的入口。
2017年,数家公司将推出搭载人工智能的实体娃娃,它们将会是第一个广泛商品化、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形机器人。尤其大量电影与小说,皆预示充满机器人的世界可能从“性”这个缝隙进入真实世界。
其实我们已经可以预见,这类实体娃娃不会只是商城中的一项商品,它将开展出一整个产业链:从材料到机械,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服务。然而,这背后的机会具体而言有哪些?我们要略过还是把握?是否参与其中?对许多企业、专业人士、正在构思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已经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课题。
从硬件来看,虽然我们并不是人工智能实体娃娃的创造者,但我们细部拆分、精良制造,或许在这类新商品当中,也能找到许多机会。
实体娃娃的外形背后,都是一个待成形的产业链。人造头发,是现在相当常见的商品,如果要用在实体娃娃上,材质就要更加拟真。娃娃的眼珠制作上相当简单,但未来很有可能会标准化,像是眼珠会内接镜头,连接到娃娃的“大脑”。
以生理为诉求的机器人,会愈来愈重视肌肉和骨骼的拟真。现在,硅胶模拟的肌肉已经可以在弹性与触感上接近真实。但若像是外形骨架、身体肌理与构造,目前技术虽能达到,但门槛与成本仍高,不过却很有可能是未来原料供应商竞争的重点。
以内部架构来说,每个人工智能实体娃娃都将是一部性能强大的电脑,连接一套设备,让它可以转头、四肢能动作。而这套设备所需的零件、系统,就是可能的商机。不过,让实体娃娃站立与走路,比说话更困难些。目前要支撑人造人走动,得用极贵的电机,而且因为消耗大,电池得占掉很大的空间。这几年,电池的效能逐年提升,电机技术也有革新、成本逐步下降,相信将愈来愈有商业价值。
上面这些都偏向理工类,属于传统科技业或制造业的范畴。但接下来,就大有不同了。
人工智能实体娃娃的基本功能,当然应该是“性”。但本来这种主题写成小说或剧本已经不简单,要写成一套程序将会更难。其次,更重要的就是得集合心理学家、医学专家,甚至言情小说家、编剧一起研究创造。人类学家可能也要参与社会调查,因为不同文化、不同类别的人群,想像与偏好也各有异。
可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将依使用者的反应不断微调与优化,而相关领域的专家所提供的学理根据,则可协助缩短学习过程,亦可将人工智能搜集到的数据资料,用以投入之后的研究。未来,人文学者想要深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不见得要社会调查,很有可能得进入人工智能公司。
未来,人工智能实体娃娃将可以是家中重要的服务工具,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只不过,手机因为要随身携带,外形大小严格受限,但机器人的体积就可以大得多。一个不需站立、运动的机器人,有人体大小的内部容量,它的头部和躯体,可以运算、贮存、放置电池空间,比手机大得多,搭载应用软件的潜力极大。
就如通话是手机的功能之一,即使是实体娃娃,“性”也只会是众多功能之一。机器人的系统特性,将会以对话为主要互动界面,然而这方面所遇瓶颈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虽然无论是收音或是播音模组,目前都已相当成熟,可要让娃娃分析听到的音讯,并翻译成机器可以理解的语言,或是让机器的回应可以用人类语言表达,这些仍旧困难。目前,已有大量资源投入语言处理的技术研发,尤其英文已有显著成果,且涉及各种语言。接下来的十年,可以预见将需要更多语言研究者和软件专家的合作,才能打破人类与人类、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语言鸿沟。
届时,或许也会开发出管家、秘书这类的功能。例如当机器人偶听到“请帮我查一下”时就会启动查寻功能;在听到“请帮我安排一下”的时候便启动秘书功能;当所有人都不在家时,机器人则会启动安保功能。
相关产业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是功能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将是使人造人“成为”各种我们希望的样子。而这背后,又是各式各样的机会。
从**外在的开始说,实体娃娃公司为了制作娃娃,聘请了一些身材姣好的模特作为娃娃的身体模型。除了模特收费之外,未来每卖出一具,本人还可以得到利润分红。依此模式相信不久之后,日本女优们也会开始授权,让自己的身体形象得到仿制,再下一步,就是她们的脸,而各地写真女星也将跟进。再之后,电影明星、歌星甚至政治人物,可能都不会太遥远。只要外型有助于销售、有助于提高价格,就会有市场。
而外貌之后,将会是声音,继声音之后,又将是人格。因为会有人希望他家里的娃娃,不只看起来像真实的人,不只听起来像真实的人,希望它说话的方式、人格特质也要像。这背后的价值链,不只涵括那些提供身体形态、声音、人格特质的公众人物,更包括那些制作数据的技术提供者,以及经纪与销售终端。
当外貌、声音、人格都可以量身打造,接下来的智能实体娃娃,将会进一步地“个人化”,也就是以高价定制,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纪念。去世的亲人、爱人、朋友,备受尊敬的名人、被推崇的某方面领导等,都可能有人愿意出重金将自己的外貌和思维保存下来,有可能是为了纪念,或者用以维系某种向心力。而这背后,都是工艺家、心理学家、语言专家大展长才的机会。
或许未来,我们可能看到企业家,同一时间出现在50个造势会场演讲。哪个是真的?没人知道。又真的重要吗?同样的,未来人们可透过网络穿越千里,附身到一个玩偶身上,无论是教课、会议、谈天、叙旧或是性。而这些功能,每个都是创业机会。
现在的问题只有:我们准备好了吗?目前的事态变化,有没有一些边界是我们应该防守的呢?或是,根本不可能防守?